与此同时,其他食品价格一直比较稳定:例如,11月猪肉价格涨幅稳定在同比5.0%。
近日有学者撰文认为,QE的退出将会把中国当前的高房价打回原形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,如果土地财政、贫富差距、投资渠道多元化、土地供需矛盾等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,就断言QE退出会把中国当前的高房价打回原形显然是过于草率的,也是缺乏数据支撑的。
正如任志强所说,对中国来说,真正的泡沫是货币双发。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11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8万多亿元。毫无疑问,美国QE的退出或多或少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流动性产生紧缩影响。人民币汇率也应声下跌,12月2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.1183,较前一交易日下跌78个基点。所以,美国QE退出,国际资本回流,对中国楼市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。
(作者赵晓系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) 来源:财经网 进入 赵晓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楼市 。虽然大家一再解读说央行不会再当央妈,但今年6月、9月和12月多次出现的钱荒事件一再表明,市场流动性真的出现大问题时,央行还是不会坐视不管的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伯德(Glenn Hubbard)和凯恩(Tim Kane)在其著作《制衡——大国兴衰史》中,研究了罗马、中国、西班牙、奥斯曼、日本、大英帝国和美国的历史,却得出了另一种结论:大国衰弱一般始于内变,经济治理的无能,利益集团的固化和制衡缺失。
如果中央集权不具备这个主导权,事实上就出现了利益集团割据的局面。俄罗斯的私有化,最终变成了土豪阶层强取豪夺国有资产的盛宴,其经验教训惨不忍睹,不得不引以为戒。大意无非是财产权制度的变革将触及政权的根基,险之又险,须慎之又慎。央企的掌门人还是出任地方大员的热门人选。
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沉溺于内斗的民族,一旦利益集团割据的局面根深蒂固,往往很难打破,这就是为什么自商鞅以来,若无强力的中央集权自上而下的推动,改革便往往胎死腹中的原因。可将国资委改组成一个淡马锡似的私人控股公司,负责对所有央企资产的管理,通过监事会和董事会制度的健全,来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,切断了央企系集聚政治权力的捷径,彻底破除央企系的官本位。
纵观中国之历史,政权的根基根本就不是祖宗之法——不可触碰的财产权制度,而是中央集权是否拥有对财富再分配的绝对主导权。同一时段,国有企业在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中的占比,从2004年的61%下降到了41%。首先,央企集团体积庞大,且严重打破了各利益集团(中央集权、官僚资本、私营资本、士绅和庶民)之间的平衡。一个无可回避的抉择就是,中央必须破除国营企业对收入再分配的过度垄断,让私营企业在财富创造和就业创造当中发挥主导作用,要不然大量资源通过垄断形成的腐败、寻租、资本外逃和投机来配置,就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,甚至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净损失。
与此同时,国企每年平均裁员230万,集体企业平均裁员170万。根据汇丰银行的研究报告,2010年私营企业提供了44%的就业机会,而在1992年这个比率是2%。这些情况往往在外部危情出现前,就早早地在腐蚀大国的根基。在笔者的眼中,今日的央企便颇具昔日藩镇之风。
在中国,央企形成的一花盛开百花杀的垄断局面,及其经济和政治势力的迅速膨胀,正在造成一种制衡严重缺失的局面。笔者研究了世界许多国家国企改制的经验,发现俄式或者英式的私有化方案都不适合中国,因为中国的财产权制度极不健全,资产价格形成机制(包括股市和债券市场)也极不健全。
官僚垄断资本集团的形成,便是今日中国中央集权所要面对的藩镇格局。是否拥有对财富再分配的绝对主导权,便是其中的关键。
私营企业在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中的占比,从2004年的10%上升到了21%。中央集权的衰弱往往预示着政权的更迭,因为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再平衡,如果不能通过和平的改革来实现,结局就只能是周武革命同一时段,国有企业在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中的占比,从2004年的61%下降到了41%。为了防止未来中央集权被官僚垄断资本集团大大削弱,现在极有必要对央企集团实行杯酒释兵权。在2010年之前的18年,私营企业每年平均创造300万个就业机会。不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会说,央企高管懂经济,懂经济的人从政于国有利。
是否拥有对财富再分配的绝对主导权,便是其中的关键。历史学家在探讨大国兴衰时,往往过度关注外部事件,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。
在笔者的眼中,今日的央企便颇具昔日藩镇之风。今天的中国有政令不出中南海之说,这不得不令人警醒。
这些情况往往在外部危情出现前,就早早地在腐蚀大国的根基。最适合中国国企改制的方案,恐怕是新加坡经验。
一个无可回避的抉择就是,中央必须破除国营企业对收入再分配的过度垄断,让私营企业在财富创造和就业创造当中发挥主导作用,要不然大量资源通过垄断形成的腐败、寻租、资本外逃和投机来配置,就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,甚至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净损失。笔者研究了世界许多国家国企改制的经验,发现俄式或者英式的私有化方案都不适合中国,因为中国的财产权制度极不健全,资产价格形成机制(包括股市和债券市场)也极不健全。许多手握重权的政府职能部门的高管来自央企系统。熟读中国历史的人会深忧,央企系手握重金,如今又手握重权,若放任而为,则必将形成官僚垄断资本集团。
俄罗斯的私有化,最终变成了土豪阶层强取豪夺国有资产的盛宴,其经验教训惨不忍睹,不得不引以为戒。其次,央企集团的崛起不但体现在经济力量上,更体现在政治力量上。
大意无非是财产权制度的变革将触及政权的根基,险之又险,须慎之又慎。央企本是为祖制——公有制保驾护航的,但如果放任其肆意扩张,则必形成功高震主的藩镇集团。
国营企业过度垄断了财富再分配,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恶化,从而使GDP(国内生产总值)增长很难向普通消费者渗透。中央集权不管曾多么强大,一旦利益集团割据的局面根深蒂固,便无力回天,这一点唐朝的藩镇割据便是个惨痛的教训。
根据汇丰银行的研究报告,2010年私营企业提供了44%的就业机会,而在1992年这个比率是2%。中央集权的衰弱往往预示着政权的更迭,因为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再平衡,如果不能通过和平的改革来实现,结局就只能是周武革命。(联合早报) 进入专题: 央企改革 。公有制初期,毛泽东曾提倡东风压倒西风,但中央集权的奥秘不在于东风独大,而在于东风和西风之间的平衡。
从蒋洁敏到李东升的中石油系反腐脉络,揭示了央企的藩镇势力已经严重侵蚀了国家机器的核心,若不及时扭转这趋势,病毒攻心则无力回天。官僚垄断资本集团的形成,便是今日中国中央集权所要面对的藩镇格局。
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沉溺于内斗的民族,一旦利益集团割据的局面根深蒂固,往往很难打破,这就是为什么自商鞅以来,若无强力的中央集权自上而下的推动,改革便往往胎死腹中的原因。一个引人瞩目的事实就是,中共十八大选出的中央委员里面,有不少来自央企系统。
笔者在《中国反腐可一劳永逸》(编按:见10月28日《联合早报》言论版)中,提出财产权制度是中央改革包括整顿吏治的重中之重后,得到了很多善意的慎言劝诫。与此同时,国企每年平均裁员230万,集体企业平均裁员170万。